阿宅的作品要真人化太難

Vannzic
3 min readJul 27, 2018

--

《阿宅的戀愛太難》的真人化消息一出,我第一時間想的是,為什麼不是劇集而是電影?把日常狗糧壓縮至120分鐘,這決定似乎不太明智——當然,這是從一個觀眾的層面和原作黨的角度出發,才會導向這樣的結論。但只要我們從企劃方的角度思考,要解釋這次的電影化其實一點也不難。

作為企劃方,最大考量必然是收益。電視劇的主要收益來自廣告,不管是中間的廣告時段還是置入行銷,這是《阿宅的戀愛太難》相對難做到的,就當你真的找來了PlayStation、GoodSmile、又或者角川下廣告,其實也很難帶動廣告效應。套用華子的一句話:「現充在加入現充圈之前已經是現充。」同樣地,宅也是在看這套作品前已經是宅,我相信,不會有人因為看了這套而入宅吧?更別說要主流觀眾看完劇集後去Animate消費消費了。

相反,電影是先消費後享受的娛樂,拿著大人氣作品改編,自然有觀眾買單。比起拍成一套對廣告客戶沒有吸引力的電視劇,拍電影的效益完全是另一自層次。

另一個很少人注意到,但其實已經「非一日之寒」的問題,是日本的藝能界缺乏能創作出原創劇本的編劇。看看近年電視劇區塊,幾乎都是在漫畫和小說界收割劇本:《月薪嬌妻》《請和沒用的我談戀愛》《朝五晚九》《半澤直樹》《重版出來》《東京白日夢女》。能數得出來的高質原創劇集,也就只有《四重奏》和《大叔的愛》而已。

有些人很樂觀地認為,這是代表ACG漸漸走向主流,是一件好事,但其實這只不過是劇本家陷入了青黃不接的困境,「連貓手也要借來一用」。《阿宅的戀愛太難》要電視劇化的另一個難題是,它沒有足夠做成十多集電視劇的故事量,要是真的要動畫化,那就需要有人寫原創的故事,既然如此,為什麼我不找一套有足夠故事量的作品改編就好?

當然,這很有可能只是我杞人憂天,但我覺得,要解決現時日本影視娛樂的困局,其實真的很難。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