撇下所謂的國有國情村有村規這種情況,知乎這個生態圈還是令人又愛又恨。令人喜愛的地方,Altia已經說過了,那我就來說說這個地方還有什麼政治以外,令人喜歡不起來的部份吧?
知乎本身最核心的設計元素是「有人有問題,其他人來解答」,問答是這個生態圈中的基礎,為了鼓勵大家進行這樣的交流,一些機制亦應運而生,贊同、反對、感謝、收藏這些功能基本而很合理,同時間,知乎為了獎勵熱心回答的作者和寫手們,推行了各種「獎勵機制」,例如一個類似PS4獎杯的系統,對樂於回答問題,答案備受眾人讚賞的用戶贈送勳章,還有一個叫「鹽值」的系統,將用戶在回答問題和寫作時的水準數字化,鹽值愈高,也自然會得到一些普通用戶不會有的權限。
這些獎勵機制的確能促進社群的交流,但在我這個知乎新人眼中,那是一種虛榮而可怕的階級制度。情況有點像《Black Mirror》第三季的《急轉直下》,當一個人的信用度可以量化成數字,人可以為了在這場數字遊戲中做出怎樣的事,觀念又會被轉化成怎麼樣呢?
知乎有一個名為「上牆」的系統,上牆的原意是將每週熱門的文章貼在各個專區的牆上,像小學生作文寫得好被貼堂。榮幸地,在加入的短短三個星期中,我也上了兩次牆(因為有大手幫忙轉載的關係),但當我看到和我同時上榜的寫手都是顯赫有名的高手,有著比我多幾十甚至幾百倍的贊同,我突然覺得,這才不是什麼值得榮幸的事,倒不如說是一種公開處刑。
而當你打開這些知乎老手的文章,你會發現到這些文章有一個共通點:大量的引經據典。
我必須承認,我是一個不太喜歡寫文章引述太多理論和數據的人,畢竟在我眼中,我寫作,是在抒發個人的情感,不奢求說服別人。當然我有時候也會引述他人的觀點、學說、理論,但充其量只是因為我覺得這樣有助我釐清自己的想法,又或者我覺得引用起來比較有玩味,也符合我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(簡稱ON9)的作風。但在知乎在這場網路華山論劍大會中,理論和數據是一種兵器,沒有它,你就等於赤手空拳地對付各門各派的刀光劍影。
作為一個寫作新手,對於他們那可怕的豐富知識量,我是極其佩服的。就像Altia所說,你很難明白他們一天到底用了多少的時間,嚥下排山倒海的理論學說,然後一揮就是洋洋萬字。同時間,我也感受到無比的痛苦,一來,是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差距,最主要的還是時間,他們是不用上班和睡覺嗎?還是中國一天有48小時?二來,是感受到這樣的寫作很痛苦,雖然我自己也常常以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作書,但我享受這個一邊自虐一邊自療的過程,然而,為了在這場名為「信用度」的數字遊戲中力爭上遊,逼自己吃無數理論書和引經據典,這又是一種痛苦,而我卻無法享受其中。
另一個我不喜歡的地方是「邀請回答」這個功能。
在我開通知乎的這三個星期間,我已經被無數人邀請回答問題(當然肯定沒Altia那麼多,我也想知道他是怎樣處理這些邀請的),問題是,當中有很多的問題都是你不會想回答的:有些問題你知道自己回答不了,與其獻醜,不如等高手來回答;有些問題你看了也覺得無謂,什麼「手遊更新完卻開不了」、「有人知道這套漫畫的名字嗎」,明明打開Google/百度就可以找到答案,為什麼要搬上知乎?
問題時,人家盛意拳拳邀請你回答,你不回答,不僅僅只是沒禮貌而已。在這個贊同和反對如此鮮明,大部份用戶都為了提升數值化的信用度而行動的環境下,不回答問題不只讓你的鹽值無法上升,也大大扣減你在別人眼中的印象分。當然,印象分無法被知乎的機制量化,但用知乎的畢竟是人,而人類是一種很容易被印象所左右,很難時常保持客觀態度看待事物的存在。印象分扣減所帶來的影響,雖然不會立即浮現,但卻會潛藏很久,且難以洗脫。
說到底,究竟知乎是一個怎樣的地方?
有一句說話,叫「他人即地獄」。一個知識匯聚,天南地北(政治與國情除外)的討論事情的地方必然有其好處,但將知識和意見帶進來的,始終也是他人,他人的目光,或多或少也會影響我,令我做出一些非我本願的行為,而知乎的氛圍和各種機制,也在有意無意地把他人的眼光無限放大 — — 我想,知乎大概是一個壯麗的地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