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四月番進度都已經過了大半,相信大家的討論焦點都落在《Darling in the Franxx》和《賽馬娘》上吧?前者的討論熱度自然無需多言,後者由最初「競技+偶像」的黑人問號情節而乏人問津,後來靠著王道運動加上百合友情,配上豐富的歷史考據引起不少人注意,到了第七話鈴鹿的劇情,旋即在動畫迷和馬迷中刮起一陣風潮。
談到《Darling in the Franxx》和《賽馬娘》,其實兩者有著一點點淵源。《賽馬娘》企劃的核心人物石原章弘曾是《THE IDOLM@STER》系列遊戲制作人,而《Darling in the Franxx》的監督錦織敦史第一次擔任監督的處女作就是2011年的動畫版《THE IDOLM@STER》。
說《THE IDOLM@STER》是錦織敦史的代表作,其實一點也不誇張,因為當中有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良苦。錦織敦史不但讓這個在當年陷入寒冬期的《THE IDOLM@STER》系列走出谷底(欲知詳情,可以搜尋918事件或參考下方延伸閱讀),如今更成為了偶像類作品中難以取代的經典。這一次,就讓我們從第一話去看看錦織敦史和《THE IDOLM@STER》吧。
▍What & Why: 獨樹一格的切入手法
作為一套擁有十三位女角、而且每位都有一定人氣的作品,如何令這十三位女主角在未曾接觸過《THE IDOLM@STER》的觀眾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,同時讓老粉絲和每個角色的支持者都感到滿足,是首要的課題。有見及此,錦織敦史想出了一個以當時來說非常新穎而且毫無違和感的手法,那就是以紀錄片的形式,在短短的第一話迅速地讓每位角色出場。
假如有看過一些外國紀錄片,你會發現它們都很喜歡用很多分割鏡頭和片段串連在一起,這種手法被稱之為蒙太奇(Montage)。在這一話中,蒙太奇手法發揮了關鍵的作用。
錦織敦史透過蒙太奇的方式,帶出「偶像的工作是什麼」這個問題。在每個人物的訪談片段中,穿插著偶像們工作的實際情況,例如接受採訪、參加試鏡、CD販售、排練舞蹈、上台演唱等等。這些片段不僅是帶出角色的性格和特點,更是直接了當地以不同角度回答「偶像的工作是什麼」。
這種著重剪接和重組的表現手法還有一個優點,只要抓住重點,就能夠將一堆看似零碎的片段組合成一段有意識、有意義的情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