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「人生遠看是喜劇,近看是悲劇。(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-up, but a comedy in long-shot.)」——差利.卓別靈
這是已故的喜劇大師差利.卓別靈的名言。觀乎古今中外的喜劇故事,都是源於各種不怎麼如意,又或者是不怎麼歡快的事情開始:莎士比亞的《仲夏夜之夢》始於一段糾纏不清的多角戀;《戇豆先生(Mr.Bean)》的笑料來自於他那不顧他人感受的性格為別人所帶來的各種麻煩;《The Big Bang Theory》中唯一的正常人Penny老是被四個死宅男氣得頭昏腦漲。
這些在當時人或受害者眼中看上去「衰到爆炸」的事情,在無關之人眼中,卻成為了笑話。就如 思兼神社 談《日常》的時候寫道:「大部分你笑得出的喜劇,大多帶點無奈與不幸,所以只能夠一笑置之 — — 只是剛好與你無關。」因為受害的人不是自己,因為那是發生在舞台或螢光幕上的事情,所以我們才會笑出來。
當然,用觀眾的角度去看卓別靈的這番話也是說得通,但我認為,卓別靈的這番話,其實有著另一種更深層的意思。
卓別靈的一生看似風光,兩度成為金像獎得主,甚至在英國受勳封爵,但他的出身卻極為貧苦,他出生不久父母就離異,五歲就開始為家計而工作,十歲左右媽媽患上精神病,自己進入了孤兒學校,成年後,他過著朝不保夕,顛沛流離的生活,後來有機會進入演藝圈,才得以發展自己的事業。
當他終於有機會制作自己的電影時,他為自己構思了這樣的一個角色:貼身的上衣與不稱身的褲子,細小的禮帽與大得過份的皮鞋,明明是個流浪漢,卻常常模仿成一個紳士。以演出的手法來說,如此矛盾的設定,是營造戲劇感的慣用手法,但假如結合他的生平來說,這也可視為他對人生的一個總結:活在邊緣,卻想盡辦法希望能成為自己渴望的存在。